【论文】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3/10/29 8:58:00 阅读次数:188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其内在潜能。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目的启发、创设语言情景启发、媒体启发、换位启发、设疑启发五种启发模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探

    启发式思维的教学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孔子。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不仅注意到要在学生需要的条件下进行启发,并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进行思维,以举一反三。两千年前的教育先贤留给了我们的教学思想依然值得我们虚心学习,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故历久弥新, 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受到教育界公认。

    那么什么是启发式的教学呢?我想其本意正如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提出的“首先,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哪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愿望的办法”。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提倡启发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在提倡语文启发式教学, 主要是由于已实行多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存在不少弱点。第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语文课是学生们用来调节休息的时间,可以睡觉、看闲书,也可以做其他几门功课来不及做的作业。第二,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普遍。课堂上不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语文课堂没有兴趣,也很难出成绩。第三,社会上对语文教学的质疑声不断。语文自古以来备受重视,但也沉淀了不少弊端,中学教师通常反映的情况普遍存在:语文能力强的常得不到高分,得高分的又常是极其一般的。而语文启发式教学恰好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不足,语文启发式教学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智能的培养,既要传授前人累积的知识, 也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具体的做法则多姿多彩。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运用的几种手段:
    (一)目的启发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外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凑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其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生目的,就能主动、自觉的学习。
    (二)语言创设情境启发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的作品,语文文字必须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有死板的符号,怎样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1.在课堂中教师以语言技巧营造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感,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下面是黑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教授《荷塘月色》一课的导入:朱自清先生用极淡极淡的笔墨状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可谓“初雪无痕⋯ 美梦无迹” ,大千世界洗尽铅华,只剩下梦幻般的银灰色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是作者的生命场,这里鼓荡的是心之翼翅,这里是作者心灵曼妙的舞蹈。
    2.教师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并采用排比句式,节奏适当,体现了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师用美妙的语言唤醒了学生的热望,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步步深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刨设情境,教师的语言还必须注意准确性、逻辑性、教育性等的特点。
    (三)媒体启发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化进行启发,如电影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时配一段影片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琵琶行》时,如听一曲琵琶音,让学生感受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趣就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使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换位启发
    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思维方式,教师启发思维时必须面向整个班级,考虑学生不同层次水平,兼顾各种可能性。关于《项链》的主题,在以前的教学中部采用统一的说法,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羡慕虚荣、追求奢华的虚荣心。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他们的认识水平也不一样。学生们读了这篇文章后,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有些意见与以前的看法完全相反,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玛蒂尔德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应该尊敬她,有的学生则觉得玛蒂尔德的丈夫是诚实可靠的人应该向他表示敬意。教师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正确对待他们各种各样的说法,以激励学生大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
    (五)设疑启发
    好问虽是人的天性,但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中,要适当点拨,使学生善问。文章的细微之处,常常凝聚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而学生对于这些地方容易忽略,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篇目中必选的一篇,学生们也都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了解贾府的建筑格局,而且可以品味其中的关键人物,对整部小说的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贾母与贾宝玉分别问林黛玉“读何书”的问题,林黛玉对两个人却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一点很少有学生注意到,但却是理解林黛玉性格的关键所在。上课时,我把林黛玉的回答放在一起,学生看后自然产生了疑问,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深入思考,恍然大悟,进一步理解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看似无疑只是因为学生还未深入思考,停留在认识的表层,教师善加点拨,便能使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改革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主张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在教学工作中我都是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展开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今后,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完善丰富我的教学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