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中职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发布时间:2013/10/29 9:52:00 阅读次数:147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各级各类院校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随宽带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正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我国现阶段教改中的热点。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与目标作了简单的介绍,对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更有效的实施整合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目标 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与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由上可见,其目标有: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简单点讲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准绳,以此来评判教师与学生的优与劣。故这么多年来教改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改革仅停留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上,而很少涉及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其基本目标在于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就业,因而在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合正是为了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学习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要使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其他课堂工具一样便于使用,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其他都是空谈。这包括了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及一些常用的软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2)信息的获取、分析、综合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的、有目的的去发现信息,收集信息,从数量巨大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
    (3)信息运用的能力
    能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重新组织、加工,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能从表面现象中分析出事物的根源,从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关键是要创设一个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或实际社会问题整合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创造精神,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
    (4)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较缺乏创新人才。但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没有创新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永远是落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与自主探索精神。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有效锻炼,达到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也是整合的最终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入 WTO 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要面对世界各国竞争的挑战 , 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生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等诸多困难,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学生难管,课程难教。面对当前生源基础,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是职业学校教师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怎么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基本原则
    1、知识点切入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学校应建立各门学科的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库,并对所有的资源建立详细的目录,保证所有师生都能方便查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法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学具操作,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悟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法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当前,许多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形体转换过程的演示可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教学课件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课件演示自己所做实验,发现、总结一些数学现象和规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周率的演示及计算等。
    4、情境激励法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乐学的问题。情境激励法,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地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5、因势利导法在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科的很多内容,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模拟教学课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向学生展示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模拟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尽快把握实践要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模拟操作,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另外,用计算机辅助练习的方式呈现练习内容,通过即时的反馈、强化,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习作的效率。
    6、合作探究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自主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历史、两岸关系等进行分组选题,各组同学先是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的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其次,每个学生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调查小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同学们将自己的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同学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7、自主探究学习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利用Internet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基本框架、总目标、指导和建议,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8、寓教于乐法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